談日本人的『切腹』
文/賴崇賢
台灣一些政壇人物,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,常用『切腹自殺』來警告國人,從阿扁、阿珍、到比較「小咖」的人物皆有此不良習性。他們口頭上一再要切腹自殺,但毫無意願也沒有一次辦到。這些人僅把『切腹』當口頭禪,嚇唬嚇唬 (bluffing) 別人而已,對於『切腹』的真正意涵完全不明白,要用什麼工具來切,豬刀或牛刀? 如何切? 直切或橫切? 何時切? 何地切?
日人所謂的『切腹』,日語音讀叫『せぷくSe Pu Ku 』,訓讀唸『切りはら-Kiri Hara』。它是一種十分神聖「自我明志」、「盡忠報國」或「忠於職守、信仰或理念」的一種行為。古代盛行於『侍』-さむらい(Samurai)-即武士之間,後流傳於日本軍人,如幕府時代,經明治至昭和等時代,凡有負於職守或國家,或愧對自己或理想等。在現代最流行的切腹行為,以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最有名,他非軍人卻以『切腹』了斷自己,震撼了日本各界。相較於1930年代的最負盛名的文學家,芥川龍之介(小說-羅生門作者) 就僅以服用安眠藥結束自己生命。
古代相傳的『切腹』,是一種十分嚴肅與壯重的行為與儀式。此風尤其流行於現代軍人間,如二次大戰末期,一些太平洋島上駐防指揮官等。切腹前一日須先請人先『整修門面』-理髮,沐浴並換上乾凈衣物。(決不蓬頭垢面見閻王) 至於時間,有人選定清晨或傍晚,以面向太陽或日本本國的方向,以示對其效忠。他們決定了以切腹,來表示對某重大事情負責如戰敗等罪之後,會正式告知副官,選定的日期、時間與地點,然後準備切腹的小刀等,通常高階日軍,個人都配備有武士刀(長、短刀各一)。(按:日據時代,一般台灣師範學校畢業生,都有被授與武士刀的尊榮)。
供『切腹者』用的長短刀具要事先準備齊全,另外要慎重選擇一位「司斬者」。『這是極其慎重的作法,當然也有不用司斬者』。司斬者通常為切腹者之部下,或同僚,且劍法高明者,被選上者認為是無上光榮,不會也不可推辭。短刀由切腹者手持做切腹之用,長刀由挑選好的「司斬者」持用,「司斬者」站在切腹者之左後方。當切腹者自行唸畢事先擬就的祭文後,即開始用短刀『切腹』,一般由左而右,左撇子由右而左,手心向上,刀鋒面對自己。通常短刀劃過肚皮後即不抽回,而續留在肚子上面,有的『武士』甚至還向肚內更深處刺入。此時「司斬者」長刀一揮,切腹者人頭落地,乾淨俐落,完成『切腹』過程與手續。所以『切腹自殺』只是一種儀式,「司斬者」的角色更重要,他負最大的配合責任,使切腹者完成心願,但其動作不能拖延太久,否則會延長切腹者死亡的時間,增加他的痛苦。
在日本古代『切腹』有時也被用為對權貴人士勒索的手段之一。曾有一無賴浪人,窮困潦倒,到處以『切腹』向王公貴族勒索財物,屢次得逞。有次當此浪人來到一名『藩主』門前,聲明要在其大門外切腹,由門禁通報主人,想不到這位主人不為所動,未施以財物打發。這時好奇的圍觀者愈來愈多,因為他威脅切腹使用的不是用「利劍」而是「竹劍」。一般用金屬「利劍」切腹,肚破腸流,已使切腹自殺者十分痛苦,而用「竹劍」更加難受,因它比較不鋒利,有時不易割破肚皮或剌入腹內,真正令人死的更慢(die slowly) ,除非有堅強意志的『武士道精神』,與更強烈的抗議與決心,否則少用竹劍 。
為挽回面子,切腹者見被勒索者,不為所動。只得打算假戲真做,想不到正預備從身上抽出『竹刀』時,突然人群中跑出另一武士,並大聲吆喝道:『まで』-且慢! 並大聲喊道:『容我來當司斬者吧! 』,此浪人聞聲,未等該武士走近,立刻拔腿就跑,結束了一場鬧劇。
賴 崇 賢 寫于 美國
2013年3月10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